专业知识服务提供商
杂志订阅
投稿咨询

关于工业建筑更新改造的思考

2022年04月08日 作者:顾勤华 打印 收藏

  【摘要】更新是城市永恒的主题,是城市保持活力的来源。本文结合两个工业建筑更新改造案例,对此进行了思考,希望通过案例总结出工作经验,与业界同仁共同探讨。

  【关键词】产业建筑;更新改造;案例思考


  一个城市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历史的反映。上海在20世纪20-30年代已是远东地区最大、最现代、最繁荣的工业化城市;到了20世纪50-90年代,上海的造船、钢铁、化工、电子仪表、航天通信、汽车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生产等产业在中国的工业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产业建筑是上海城市的重要遗产,承载着上海历史、经济、工业等诸多方面的美好记忆,是上海城市更新发展的见证者。

  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201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2017年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发布了《上海市城市更新规划土地实施细则》,2021年上海将城市更新首次提升到地方人大立法层面,《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当年9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进一步明晰了工作机制,以及建立完善更新体系、建立区域统筹机制、明确城市更新要求和解决城市更新重难点问题等内容。据统计,到2035年,上海还有约200多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主要是大量工厂、仓库等工业遗产)。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地利用这些工业建筑资源、优化城市存量资源配置、引导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是上海新一轮城市发展必须面临的问题。


  更新意义

  对工业建筑进行系统地研究、有选择和针对性地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开展积极的更新改造再利用,是减少上海城市重复建设带来的能源与资源浪费、保持城市发展历史文脉连贯性的最好诠释,也是今后一段时间上海城市更新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和城市主要发展动力之一。

  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是一个从不间断的新陈代谢常态化过程,更新作为其自我调节机制始终存在于发展之中,而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是工业建筑更新改造最根本的目的。


  更新模式

  上海作为开放的国际时尚大都市,应更加注重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城市更新,注重产业与城市功能的完美融合。通过文化、艺术、时尚、创业、研发、购物等新元素反哺城市更新,激活城市的历史文脉底蕴。上海对工业建筑实行更新改造与利用类型有很多,现阶段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仍为工业用地:更新为创意产业园。由于工业建筑结构主体坚固、平面空间宽阔,可以转换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创意产业园区。如漕河泾园区、金桥工业园区、张江园区等。

  2.更新为居住用地:对旧址进行迁移拆除,进行房地产开发,改造为城市新居住区模式。如仁恒天山河滨花园、帝景苑等。

  3.更新为公共展览和艺术区:如上海当代艺术馆、南市发电厂、长阳谷、国棉17厂时尚国际中心等。

  4.更新为公共商业中心:从城市中心区产业用地转化为商业服务设施。如上海“1933”、上海8号桥、汇丰创意园等。

  5.更新为开放式广场、绿地:对传统工业厂房或者局部地段进行生态修复、景观建设。如上海徐家汇公园、杨浦区和徐汇滨江西岸等城市公共空间。

  更新类型及难点

  从招标的角度分析,目前对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和利用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保护型的更新,修旧如旧,即尽可能保留原有建筑的风貌及室内空间,多针对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旧工业建筑。第二种是功能型的更新,修旧如新,即较大程度改变建筑原有的外观及室内空间,多针对无保留价值的旧工业建筑。第三种是改善型的更新,新旧对比,即在适当保留原有建筑外观及室内空间,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改变和加入新的空间与元素,多针对有一定保留价值或纪念意义的建筑。不过,这种更新不是非要做大拆大建。

  工业建筑由于其功能定位、使用条件、结构形式等特性,在更新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主要有:参与方角色或产权组成通常比较复杂;项目建设周期一般较长,场地条件差,具有一定的技术复杂性;更新改造与保护、保留之间的评审、确定评估较慢。

  下面对两个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 上海华鑫科技园区改造

  项目位于上海漕河泾工业园区内。漕河泾开发区是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全国首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定位为“以发展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致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上海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上海城市目标的确定和发展进程的加快,漕河泾工业园区面临再次产业转型升级、更新发展等问题。

  项目占地6万平方米,西邻苍梧路、北邻宜山路、东邻桂林路、南为保留建筑,现有多栋工业厂房(见图1、2),项目周边环境不够理想,附近人口密度高、厂区封闭、空间拥挤、工业设施老化,迫切需要进行更新提升。经过前期充分研究论证,政府和建设投资单位希望采用“新旧对比”的办法,在保留几栋作为历史记忆的多层建筑的基础上,拆除部分多层建筑,增加四栋高层,适当提高园区的容积率,同时降低密度,增加绿化面积。此外,政府还希望通过这次更新设计能够拆除目前园区的围墙,开放工业园区;将原来分散的厂房整合为整体园区,使园区更开放,融入城区,达到民生共享,最终实现将其建设一个总建筑面积为18万平方米,高品质、高水平示范产业园区的目标。

图-34.jpg图-35.jpg

图1、2 改造前建筑外观

       项目建设的目标明确了工作重点是满足政府和建设方的需求,即聚焦城市公共利益、社会价值、活力激发,实现让市民共享精彩城市生活的宗旨。为此,项目实施单位制定了符合项目特点的招标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开放性、整体性、融合性等相关要点及技术、经济等总体要求。明确了如何组织全新共享工业园区的渗透、多样、联接;如何提供空中联通步道、提供地下联通花园、地面休闲广场、城市沿街商业设施。明确了新老互补、建筑形态丰富等方面的技术评标细则要点,以保证方案能够更好地满足项目的实际需求。

  从项目的建设成果看,基本实现了前期预定目标,项目的实施很好地激发了园区活力、提升了城市区域能级、改善了附近环境、践行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服务理念,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好评。如图3、4为改造后的建筑外观。

图-36.jpg图-37.jpg

图3、4改造后建筑外观

       案例二 某社区体育中心更新改造

  基地位于某社区,建于上世纪60年代,原为一栋三层楼的工业厂房,位于两个居民小区之间,形态狭长,用地紧凑,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单层大跨排架结构、牛腿行车梁、交叉铸铁斜撑结构、高大空间等工业建筑特点明显。2000年,该厂房被作为小区的活动中心服务小区居民,是上海首批社区生活圈行动规划试点,也是上海市中心典型的“精干型、小型化”社区服务设施。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设施日渐陈旧,难以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小区里的年轻人。为此,街道方面希望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尽可能保留原有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这个厂房的风貌及室内活动空间,将其更新改造利用为全龄段、全天候服务社区百姓的综合健身运动场所。首先,项目实施单位从社区文化、社区肌理、工业遗产、社区活动需要出发,聚焦项目重点需求,制定符合项目特点的招标文件,并进一步明确保留外貌、结构加固、功能提升、机电完善、低碳环保等相关技术、经济要求。其次,针对项目的规模和特点,特别强化了检测鉴定安全工作的要求。最后,进一步明确保留车间最典型的室内高大空间和结构体系,屋面采用更加轻型、安全、节能的双层夹心压型钢板,墙面采用中空节能玻璃,太阳能热水器、屋顶绿化、绿化遮阳等措施;建筑造型整体上延续原有厂房的立面与屋面特征,保证方案能够更好地满足项目的实际需求。从设计整体看,项目能够基本实现预定目标,将成为城市社区特色鲜明的健身中心。图5、6为预计改造后的建筑。

图-38.jpg图-39.jpg

图5、6改造后的建筑  

       从上面两个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工业建筑的更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效益等多方面的平衡与完善,关系到政府部门、建设方、社区与民众的多维度利益分配。通过采取调整内容、保留建筑、提升功能、就地相融的策略对原有的工厂、仓库业态进行转型改造,而不是简单地搬迁工厂、仓库,更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工业建筑的更新如果单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未能给城市留下产业的时代记忆,也就意味着人们对以之作为空间载体的工业文化逐渐走向失忆。因此,如何保护和利用现有的工业遗存,如何挖掘遗存工业厂房的历史价值、科教价值和经济价值,做到工业建筑更新方案可操作、可评估、可衡量、能落地,共建和谐文明的社会,提升城市的个性特征。如何尊重历史、保护文化、走可持续改造利用之路,是城市更新建设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M].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周卫.工业建筑的保护、改造和再利用[J].城市建筑2005,(2):15-16.

  [3]周博,等.废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合理化利用探讨[J].艺术与设计,2008,(9):103-105.

责编:梁晋
京ICP备16068661号-3 ©CopyRight 2018-2024 《中国招标》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