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服务提供商
杂志订阅
投稿咨询

用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牵引产业升级

2021年02月07日 作者:吴彬华 打印 收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主要围绕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以第一产业为主,但与吃饱肚子有关的第一产业基础非常薄弱,吃不饱肚子曾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顽疾。改革开放初期,通过放开市场,以“摊大饼”粗放型方式刺激第一产业以及第二产业中的轻工业发展,扩大市场基本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温饱,是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到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长期困扰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但高污染、高能耗、量大质次效益低的“摊大饼”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发展模式亦卡入瓶颈。基于这样的时代发展背景情况,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与竞争力。为此,要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从“摊大饼”向“建宝塔”的转变,从产业大国转型为产业强国,需要进一步强化市场在公共资源配置改革的决定性作用,以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特有的基础性、公益性、前沿性牵引我国产业结构向更有利于现实与未来需求的方向发展。

  一、用市场化配置牵引基础产业升级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始终是国家的基础性产业。以第一产业农业产业为例,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世界性大国,日常生产生活资料存在着巨大的消费量与消费需求,无论什么时候,与农业产业密切相关的日常吃穿住行的基本市场供给稳定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性问题。为此,农业领域的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稳定农产品供给基本盘,引导农产品市场供给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日常消费需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工商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第一产业的产业比值在不断下降,小农“家庭作坊式”的农业产业收益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并不能满足农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为稳定农业第一产业的基础性地位,我国自2006年起取消农业税,《春秋》记载起始自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的农业税在中国消失,同时中央利用财政资金对农民生产粮棉油进行政府行政性资金直补。从十多年的实践来看,财政资金对千千万万农户“撒糊椒面”式的直补活动,一定程度上只满足了主粮的生产生活需求,而大豆以及其他高精优等农产品的进口量越来越大,农业生产的高质量发展难题仍然存在。改革财政资金对农户、农田的政府行政直补式资源配置,转型为公共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期货交易预付形式,对农产品产量、质量与改善农业生产劳动环境进行精准式的期货预付资金扶助,才能在护住农业产业基本盘的同时,着力引导农业产业的结构性升级,让农业产业既能够生产出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常消费的农产品,同时也能生产出享誉世界的精品粮、棉、油、水果等农产品,满足国内以及国际中高端市场的需求。另外,医卫产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对于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保障国家经济社会正常运行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2020年初暴发新冠疫情以及全国各地持续防疫抗疫的情况来看,我国医卫体系特别是乡村医卫体系应对疫情冲击的能力有限,其产业与环境短板仍然存在,国家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急需增强对医卫基础体系的扶持与援助,以牵引我国医卫产业在防治基础性疾病特别是恶性传染病方面转型升级,以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安全稳定。

未标题-2.jpg

  二、用市场化配置加速公益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具有公益服务功能的基础建设产业以及基础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国家基本公益建设的能力在不断增强。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公路、铁路、桥梁、机场、港口码头以及其他公共建筑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公益性服务性产业设施,仍然是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盘,亦是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主要战场。长期以来,由于过于强调专业化建设与职业化管理的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相关产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一直存在自成体系、条块分割等弊端,导致某些公益性设施建成后的长期服务功效低下,后期要提升服务功能,往往不是嵌入新设备新设施,而是要整体上拆除或重挖重建。如何从整体上解决各种基础性服务设施要建,已建成的服务设施在服务环境变更后能够快速扩容增效,不被反复拆除或开挖造成公共资源配置重复浪费这样的问题,依然需要把住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公益服务总体方向盘,以一次性建成到位或总体上几十年不落后不重复的思路,打破目前的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的部门行政化配置公共资源状态,将公共资源配置只作决策、功能、服务或公益性的统筹规划,其配置项目、配置过程与配置细节,则完全进入市场,通过市场的招标投标,挂牌拍卖等手段强化市场竞争,从而达成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益优化,在市场不断竞争、效益不断优化的过程中,提升我国基础性建设产业的整体建设与服务功能,提升产业本身的自我更新与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促进我国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产业的升级与优化,并通过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竞争程序打造出一批具有世界一流竞争能力的基础建设产业。

  三、用市场化配置开启前沿产业升级

  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缩减严重过剩的传统产业的产能与产量,另一方面还要扶助发展新型前沿性的高新产业,占领产业高地,为未来的社会服务与公众消费提供产业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对接海外产业结构,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或转移,建成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市场竞争力的战略产业,但亦步亦趋的产业结构只有量的建设与扩张,而质的更新或创新,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缩小这样的差距,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同时能够向世界市场扩展的高新前沿产业,仅靠个人智慧与民间力量,往往左支右绌,难以成事。按照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只有引导资源向新供给、新业态转移,才能真正去产能,顺利完成经济结构转型。我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将公共资源配置通过市场化股份投资形式对前沿产业进行先期战略投资,引导公共资源向新供给、新业态倾斜,开启前沿性产业激活盘,对潜在或已经浮出水面的前沿产业予以大力扶持,会极大提高公共资源配置国家前沿战略产业的绩效。为此,国家要在硬性的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方面,对前沿产业需要的土地、资金、人才予以优先配置,确保“脱虚向实”在前沿产业领域落实到位;另外,在软性的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方面,要着力打造有利于前沿产业成长壮大的制度以及政策环境,确保优先配置前沿产业资源的政策法规“变虚为实”,使其沿着市场化规范化的路径向前发展,在符合新的市场需求的环境下实现前沿产业自新自强,实现新产能供给快速扩张,从而顺利完成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责编:梁晋
京ICP备16068661号-3 ©CopyRight 2018-2024 《中国招标》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