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中国招标投标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六化法”消除政采质疑投诉

2019年07月30日 打印 收藏

□文/王健民

      政府采购的主要目的是最 大限度地采购到质优价廉的商品 和服务,防止分散采购可能造成 的腐败等问题。然而,在实际操 作过程中因存在着“暗箱操作、 信息不公开、程序不规范、服务 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质疑、投 诉时常发生,这不仅与政府采购 之初衷背道而驰,也丧失了政府 采购的严肃性与公正性,政府的 信任度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本文 结合实际,谈一下如何采用“六 化”法有效避免质疑、投诉,供 同行参考借鉴。

      一、提供服务“优质化”

      目前,全国上下都积极倡 导“放管服”改革,集采机构应 将服务向前转移,主动推行“上 门服务”,为采购人排忧解难。 一是对待急办的项目,做到提前 介入,掌握第一手情况,在采购 人申报采购计划的同时,集采机 构就安排专人超前服务,一边走 程序,一边协助编制采购文件,为采购人节约宝贵的时间;二是 对待重点项目,集采机构要安排 专人与采购单位进行沟通协调, 广泛收集采购人的实际需求与工 作建议,及时提供政策法规咨询 和业务指导,力求做到采购文件 规范化、技术服务科学化、质量 效益最大化;三是对待技术性要 求较高的项目,可事先公开征求 技术需求,聘请专家小组进行充 分论证,协助采购单位认定技术 方案,在此基础上再制定采购文 件,作到“有的放矢”,为避免 质疑、投诉将大有益处。

       二、采购模板“标准化”

      集采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对采购文件进行有效规范,分门别 类制作出“公开招标、邀请招 标、竞争性谈判、竞争性蹉商、 询价、单一来源”各采购方式的 标准化模板,还要对采购方式变 更作出规范化要求,固化通用性 条款,严把技术性条款,扩大采 购范围,放低准入“门槛”,排 除一切不合理因素,实现采购文 本准确实用、科学标准,坚决杜 绝“量体裁衣”现象的发生,如 此,将会对质疑、投诉设置一道 坚固的“屏障”。

       三、采购需求“透明化”

       采购需求是采购文件的重要组 成部分之一,采购需求如果有倾向 性会直接影响到采购结果,因此, 供应商对此看得非常重。为了营造 公平竞争的采购氛围,有效避免质 疑、投诉,集采机构在采购需求的 认定上应当高度重视,对于预算金 额大,社会影响大的采购项目,务 必提高透明化程度,面向社会广泛 征求供应商对采购需求的意见和建议,提前聘请资深专家进行科学论 证,防止出现偏差。凡是供应商认 为采购文件存在歧视性、倾向性条 款的原则上都应删除;凡是供应商 要求在采购文件上增设资格条件, 但法律法规无明文规定的原则上不 予采纳;凡是有利于提高政府采购 项目质量或有利于项目建设的意见 与建议,经专家论证后不存在歧视 性或倾向性内容的,要充分尊重采 购人的意见予以支持与采纳。把握 住以上三个“凡是”原则,为完成 高质量、科学化采购,杜绝质疑、 投诉将有极大的帮助。

      四、采购文件“清单化”

      集采机构在协助采购人制 作采购文件时,一定要熟悉项目 的基本情况,多加分析,认真梳 理,从“资格条件、采购需求、评分办法、其它不合理因素”等 方面对采购文件提出细化要求。 实施过程中,针对每一个项目, 要从”受领、分派、采购文件制 作、审核把关、公示”等各个环 节,实行层级式管理,对照《负 面清单》逐条逐项审查,发现问 题及时纠正,确保每一个项目一 开始就合法合规,从源头上遏制 “人为”操控项目的错误做法, 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政 采有利环境,杜绝质疑、投诉有 不可小觑的功效。

      五、查找风险“精细化”

      集采机构要始终坚持问题导 向,对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 都要定期进行排查,从采购“项 目受理、计划下达、文件编制、 公告发布(含变更)、专家抽取、专家评审、结果公示、档案 归集”等步骤中,认真查找廉政 风险点,积极寻求应对措施,不 断完善工作制度与行为规范,以 良性的工作循环,“屏蔽”常见 的质疑、投诉。

      六、监督审查“常态化”

       集采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内控机 制,防病于未发,治病于萌芽,自 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审查,下功 夫推行“审采分离”机制,对政采 项目实行全过程的审核、检查、监 督和管理,扎牢政采“篱笆”,补 齐内部“短板”,规范采购工作流 程,形成依法合规、运转高效、相 互制约、风险可控、问责严格的政 采内部运转和管控机制,提高采购 工作效率,杜绝出现各种各样的质 疑、投诉。 集采机构应当努力在创新上做 “加法”、在流程上做“减法”, 在服务上做“乘法”,在收费上做 “除法”,针对各方的需求,始终 秉持“三公一诚”原则,一定能顺 理成章地实现“零”质疑、投诉的 工作目标。 

(作者单位:洛阳市公共资 源交易中心) (责编:杨金亮)


人物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