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服务提供商
杂志订阅
投稿咨询

大型国有企业招标代理管理现状与提升对策

2021年12月07日 作者:程建宁 刘星 打印 收藏

  我国从80年代初开始引入招投标制度,当时项目单位普遍缺乏招投标方面的知识,产生了一批专门从事招标业务的机构。《招标投标法》颁布实施后,正式确立了招标代理制度,招标代理业务得到蓬勃发展。在此基础上,一些企业在非招标项目中也委托招标代理机构从事采购业务。因此,传统的招标代理机构不仅服务于招投标业务,还为各类非招标采购活动提供专业化支撑服务。多年来,招标代理机构实施资质准入制度,由国家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资质认定和审批。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五部法律的决定》(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定),自2014年8月31日起,取消财政部及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实施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认定行政许可事项。2017年起,住建部等行政部门也陆续取消了各行业招标代理机构的资质行政审批,企业从事招标代理业务不再设有门槛,从而催生了大量从事招标代理业务的企业,招标代理机构数量急剧增加。住建部统计公告显示,2019年全国工程招标代理机构8800余家,比2017年增加四成以上。业内人士推测,至2021年7月,全国仅工程招标代理机构就已超过1万,招标代理从业人员超过70万,招标代理机构数量还在不断快速增长。企业和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增加,招标代理从业人员能力出现水平下滑迹象。为此,中国招标投标协会先后发布了《招标采购代理规范》《非招标方式采购代理服务规范》等行业规范,推动采购代理服务向专业化、精细化、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方面发展。

  招标采购分工专业化决定了招标代理机构,尤其是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机构在对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和把握运用能力上具备明显优势,能够更好地落实和贯彻法律法规的各项要求,如招标文件合法合规性审核把关、及时向主管部门进行招投标项目备案等工作。故此,多数大型国有企业在招标采购实施中,基本都引入了招标代理机构提供专业化采购支撑服务,保障招标采购活动规范和高效。为便于管理,一些企业采用公开比选等方式一次性选择多家招标代理机构,服务周期一到两年不等。在服务周期内,当企业招标和采购项目启动时,按照一定规则,委托其中某一家招标代理机构承担采购代理服务。

  面临的挑战

  在招标采购机构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双重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大型国企对招标代理机构的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人员业务能力良莠不齐

  主要表现在招标代理机构骨干人员流动性较大,一些人员从业时间短、服务经验缺乏,代理机构不及时对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导致部分业务人员不能熟练掌握国家法律法规、不熟悉企业规章制度,经常发生开评标现场组织和操作不规范、突发问题应对有失妥当等情况,对招标采购工作的公平、公正性造成不利影响。

  管理与审核机制不健全

  部分招标代理机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主动性不强,过于依赖招标人提出的管理要求,内部管理体系不健全,缺少必要的质量管理流程和审核机制。再加上主动服务意愿和自我监督意识不足,不能很好地履行招标代理机构服务职责,专业化的采购代理服务水平不高。

  监督考核体系有待完善

  一般企业对招标代理机构服务考核都在项目完成后进行,如某项目实施过程中未出现突发情况和明显问题,考核时往往存在“走过场”的情况。同时,企业对招标代理机构的考核评价体系也不够完善和健全,考核主要靠主观评价,考核指标量化不足、考核手段不力,考核举措常常无法有效落地,招标代理机构管理中很难实现“奖优罚劣”的良性闭环。

  另外,企业普遍缺少对招标代理机构投标保证金接收和退还及保证金利息返还的监控手段,保证金清退不及时现象很难杜绝。

  信息系统支撑不到位

  现阶段,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重点主要集中在招标采购全流程数字化、在线化等方面,对招标代理机构常态化管理和监督支撑力度不够,对招标代理机构及代理机构项目经理管理薄弱,代理机构的日常管理手段仍然主要依赖于线下沟通,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亟待提升。

未标题-2.jpg

  改善的对策

  开展全员认证增强业务能力

  针对代理机构人员业务能力现状,有条件的企业可组织开展代理机构全员业务能力认证工作,通过认证考核的人员取得认证合格证书。根据需要,认证可每年度进行一次,以确保知识和技能及时更新。可将国家招标采购法律法规、企业采购管理的规章制度以及电子招标采购平台的使用等纳入知识和技能认证考核范围。推行代理机构人员全员持证上岗,对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一律予以清退,确保招标代理业务高质量,杜绝违规风险。

  条件不足的企业,也可以在招标代理机构中推行招标采购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评价测试,推动和引导代理机构从业人员参加有关协会组织的招标采购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评价测试,获取测试合格证书,推动代理业务服务团队业务能力上新台阶,不断适应企业对招标采购活动高效、规范的高标准、严要求。

  加强沟通强化协同实战能力

  企业可定期组织招标代理机构业务沟通会,促进代理机构之间、企业采购经理与代理机构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借鉴外部先进经验,推动代理从业人员、企业采购经理不断增长实践经验、增强实战能力。沟通交流会可根据企业实际,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开展:一是法规解读,由代理机构或邀请行业专家解读近期最新法律法规及公司规章制度和管理要求。二是问题通报,通报公司近期组织进行各项合规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代理机构举一反三,立行立改、快速纠正。三是案例分析,由代理机构选择典型项目,对所承担的项目进行全面复盘,全方位地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得与失,总结经验和不足。四是由代理机构搜集和分享其在其他行业、其他企业招标代理工作中的最佳实践和先进做法,便于双方取长补短、学习借鉴。

  另外,国企还可以与招标代理公司开展深度协同,联合代理机构开展招标采购方面的课题研究,培养总结和提炼经验工作方法,促进双方共同提高,努力实现合作双赢。

  完善招标代理机构考核机制

  在招标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考核方面,建立覆盖代理业务全流程的多维度综合考评机制,将按项目逐单考评和年度综合评估相结合,实行多维度考核评价。除采购现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采购项目采购经理外,加入采购部门领导、采购监督人员、代理机构管理人员等多角度、全方位考评打分,考核指标主观评价与客观量化指标相结合,避免考核流于形式,确保考评工作取得实效。

  充分利用和优化现有信息化系统,收集招标代理机构履职行为过程性数据,将客观数据、逐单考核与年度综合评估关联起来,保障考核结果真实、有效。同时将考核结果充分利用起来,开展代理机构分级管理,根据年度综合评估结果对代理机构按ABC划分等级,在后期合作中给予差异化待遇,奖优罚劣,推动代理机构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确保采购活动规范、高质、高效。

  开展多维检查快速补齐短板

  搭建贯穿采购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开展合规检查、专项审计。在强化日常过程监控的基础上,针对招标代理业务开展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活动,及时发现其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督促代理机构及时整改。有条件的企业采购管理部门,还可以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代理机构履职专项审计,以专业审计的视角定期为招标代理机构履职活动进行全面“体检”,日常监督检查和定期专项审计有机结合,快速有效补齐管理短板。

  推广使用投标保证金电子保函

  2019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等国家部委连续下发文件,鼓励在招标活动中推广使用保证金担保保函、电子保函,进一步优化招标采购营商环境,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投标保证金保函及投标保证金电子保函具有不产生利息的优点,在招标采购活动中推广使用可从根本上避免传统模式的投标保证金产生利息,有效破解投标保证金退还不及时和利息退还手续繁琐这一普遍存在的大难题。

  强化系统功能增强管控能力

  1.开发使用代理机构自动派单功能

  在企业现有采购管理系统上开发和应用代理机构自动派单功能,系统按照采购项目的标段标包划分、项目预算,自动计算招标代理费,根据各代理机构合同份额执行情况,由系统自动指派代理机构,防止企业采购经理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代理机构项目经理和企业采购经理结成利益共同体,谨防“小鬼当家”的廉洁风险。

  2.开发使用违规行为视频智能捕捉功能

  充分利用大数据、AI、5G等新技术,在开评标视屏监控系统中,开发和使用评审违规行为智能抓取系统,与人脸识别结合,由系统自动识别和预警开评标现场代理机构人员的违规行为,将识预警信息推送后台监督人员审核和确认,以便及时发现违规操作督促相关人员改进。同时,系统也可长期收集代理机构人员履职行为的相关信息和数据,为后续的代理机构人员大数据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开展代理机构及工作人员大数据画像

  通过采购管理系统、电子招标采购平台、开评标室视频监控系统等信息化平台,收集代理机构的履职行为数据,开展大数据分析,全面准确地评价和展示代理机构及代理业务人员相关数据和信息,对代理机构的违规行为进行实时预警,为企业对代理机构进行有效管理提供有力抓手。

  结语

  尽管企业在招标代理机构管理中还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是,现阶段招标代理机构依然是企业招标采购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助手,可以帮助企业更加规范、高效地开展招标采购工作,有效地弥补企业招标采购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不足的短板。在新形势下,企业采购部门要主动承担主体责任,过程管控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不断完善和优化企业信息化系统,加快招标代理机构管理数字化、智慧化进程,防范和避免代理机构从业人员违规风险、廉洁风险,不断推动企业降本增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责编:梁晋
京ICP备16068661号-3 ©CopyRight 2018-2024 《中国招标》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