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服务提供商
杂志订阅
投稿咨询

工程造价资质取消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

2021年07月16日 作者:乔俊杰 打印 收藏

  2021年6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国发〔2021〕7号),酝酿已久的工程造价咨询资质取消,在全国范围内于2021年7月1日正式实施。资质的设立作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保护和促进了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弊端。此文一出震惊了整个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工程造价资质的取消对于8000多家造价咨询企业、10万一级造价工程师、100万造价咨询专业人士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是加剧“内卷”还是“重新洗牌”?是“劣币驱良”还是“优胜劣汰”?造价资质取消后我们该怎么办?这些都是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和造价人应当深思熟虑的。

  其实早在2019年11月15日,国务院就曾发布《国务院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的通知》(国发〔2019〕25号),明确在各自由贸易区取消工程造价咨询资质。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尹贻授2019年说到,“在自贸区试点取消工程造价咨询资质是一个窗口期,窗口区为1—2年,这是对造价咨询单位警示:不能躺在资质上睡觉了,要锐意创新了!” 2019年第一只靴子落地,如今第二只靴子顺利落地,时间相隔正好两年。

  一、资质取消的影响

  工程造价资质取消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国家“放管服”改革的有力措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全面深化改革建筑业市场以及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具体表现。工程造价资质取消是工程咨询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淡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行业改革总方向和“轻审批重监管”管理理念的落地。当然,资质取消后市场会迎来阵痛期,行业竞争会加剧,但应当看到“资质”背后的意义,资质代表了一个企业的技术、实力、能力,资质认定就是企业技术、实力、能力的一种外在“标签”,取消资质认定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站上中心舞台。

  (1)对政府单位而言,取消资质认定,促进了工程造价企业从“甲乙级”竞争转变为“核心竞争力”竞争,从而激发工程造价咨询市场的活力,提高建筑业整体水平,适应“十四五”期间国家整体层面建筑业发展要求;

  (2)对业主单位而言,取消资质认定,在选择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时,不再关注造价资质等级是甲级还是乙级,而是更多关注资质背后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企业品牌、专业团队、专业能力、业务水平、财力、信用、项目业绩等;

  (3)对咨询单位而言,助推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进行科学定位规划,可能会形成基础业务高度标准化、低成本的企业,实行信息化技术差异化战略的企业,以及专业化精细化战略的企业。整体上实现企业分化,形成“高大上”“专而精”的企业。

未标题-3.jpg

  二、挑战与机遇

  资质取消,将当前企业间的“资质认定”竞争扭转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是机遇也是挑战。

  1.市场竞争加剧

  造价资质取消意味着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市场更加开放,招标代理、监理等造价咨询上下游业务的企业将会进入市场,只要有业务拓展意愿就可以进入,不需要申请资质便可承担造价咨询业务,与拥有行业经验优势的传统造价企业展开正面竞争,淘汰有资质但没有实力承接项目的企业。但与此同时,这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也将为行业带来“质量先行”的洗牌机会,有利于刺激造价咨询企业不断寻求能力提升和转型发展,有望培育优势造价咨询群体,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造价咨询市场优胜劣汰和转型升级。

  2.市场监管逐步规范

  降低行业门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是国家推行企业资质改革的方针政策,造价资质取消后将实行“资格+信用”的管理模式,也会促使主管部门将监管重心转移,严格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工程中期、后期管理,这与政府“放管服”的思路一致。从物业资质、招标代理资质取消的先例也可以看出,取消资质的同时,国家也会出台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在引导行业自律的同时,加强社会监督。所以工程造价咨询资质取消后,主管部门将从行业管理向市场监管转变,监管思路将从“管主体”向“管行为”转变,监管重点将从“管企业”向“管项目”转变。

  3.个人执业资格加强

  造价资质取消意味着造价工程师品牌专业价值时代的到来,“资质取消”将转变为“人才竞争”,执业人员数量作为考核企业业绩的重要标准之一,一定会加强个人执业资格管理。为了更加全面和客观考核个人执业能力,考核会更注重造价工程师的学习经历、专业知识水平、技能水平、近年业绩等。

  三、应对措施策略

  面对建筑市场逐步开放,市场准入壁垒取消的新形势,造价咨询企业应明确,造价咨询服务的终点不是造价咨询,而是全过程的项目管理,包括对工程项目前期、中期、后期全生命周期的工作内容,只有紧跟政策风向,及时转变企业战略,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1.注重专业人才培养

  造价咨询资质取消,行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工程咨询的核心和关键还是要发挥人的作用,企业的能力取决于造价工程师能力的集合,咨询工作的价值也是通过人的经验和专业人员各个阶段能力的融合得以体现。造价咨询企业需要积极开展对人的培养,提升造价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管理水平,并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从帮助从业人员拓展知识,创新企业人才培养制度,合理设置人才薪酬规划等着手, 培养兼具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2.建立企业品牌形象

  品牌和业绩是敲门砖,企业品牌和业绩能真实反映企业实力,为企业带来高附加值。造价咨询单位应加快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不断加强业务学习,紧跟时代步伐,用完善的法规和科学加以引导,树立自己的品牌。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专业化细分领域业绩将会打造出一些造价咨询企业的独特品牌。除此之外,实际经验和能力、业绩数量和取得时间是业主单位更为关注的内容。

  3.积极参与信用评价

  资质取消会造成企业数量增加,如何确保市场规范化运营将会是行业未来亟需解决的问题。资质取消并不等于放松监管,随着“两随机、一公开”全面推开,对市场主体行为的事中事后监管也将成为主基调。行业协会的行业监管、行业自律以及能力和信用评价将发挥巨大作用。行业监管也将迎来新局面——充分发挥信用监管基础性作用,建立企业信用与自然人信用挂钩机制。企业信用等级和个人信用评价更加重要。咨询企业和造价工程师应主动接受行业监管,将行业监管视为改进工作的压力,视为规范自身行为准则必不可少的动力,诚信经营、遵守职业道德、守住底线,不进行业黑名单、不被行业主管部门警告处罚,积极参加行业主管部门的信用评价。

  4.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造价咨询企业需秉持创新精神,立足专业,苦练内功,优化管理,做好传统造价筑底业务,将自己的专业做出特色并且做专做精,坚持以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打造服务品牌为核心,培育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专而精的公司。

  5.基于差异化服务创新

  构建差异化的服务体系,实行咨询服务差异化,根据业务发展需求,扩展咨询服务领域,不局限于传统造价咨询企业的算量计价,不囿于低端,不躲在自己熟悉的舒适区安于现状,要强迫自我进入更具挑战性的领域,服务内容与形式向外延伸,向高端延伸,向高附加值延伸,如可行性研究、尽责调查、设计优化、方案比选、招标策划、合约规划、商务谈判、投资控制、法律鉴定、绩效评估等方面,既要有行业的广度又要有专业的深度。

  6.基于智能化技术创新

  信息化、智能化项目作为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以工程设计为先导,以施工为重心,造价咨询、招标代理、工程监理融合一体化、全方位跟进的推广应用格局已经初步形成,能够实现从项目决策到实施的建设全过程、再到运营全生命技术链条无阻碍的贯通结合,提供立足于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理念、手段,实施高层次全过程咨询。BIM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ABCD现代网络信息手段的结合,可以为企业转变新战略、发展新业务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7.基于兼并重组的市场创新

  建设类资质的改革取消,打通了工程咨询产业链,所有咨询单位站在同一起跑线,面对如此大的竞争如何拿到项目?2019年3月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投资规〔2019〕515号)肯定了业主多样需求多种形式的全过程工程咨询形态,鼓励在符合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前提下,根据自身的需要兼并重组或者采取整合外包的形式以弥补自身专业资质、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所以造价咨询单位的未来发展方向完全可以利用采取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利用各自专业优势组成联合体承接业务,与上下游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向综合化咨询方向发展。

  8.提升造价工程师个人能力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资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注册造价工程师个人执业资格也因此跃上了全新的平台。在资质取消的情境下,造价工程师的作用和地位凸显。造价工程师应更多地向律师、会计师学习,开始独立负责、自立品牌、自建业绩的时代。所以,造价工程师应加强个人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组织人力和其他资源的能力,与政府部门、承包商、供货商沟通能力的提升,才能为业主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意见。

  四、结语

  靴子已经落地,资质已经取消,不同企业会有不同的发展战略,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改革。中小企业可能偏向于将一门业务做到精细化,不断优化使业主方满意。大企业可能会偏向于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为业主提供满意服务。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在市场大环境下,既要正视竞争压力,也要深化改革,坚持做好人才培养、做好专业服务、做好业绩。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将进入“拼人才、拼服务、拼实力、拼品牌”的新阶段,面对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改革,我们要积极响应贯彻国家“放管服”改革措施,在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浪潮中,做出造价人应有的贡献!

责编:梁晋
京ICP备16068661号-3 ©CopyRight 2018-2024 《中国招标》杂志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